投资A股要理解沪深300指数期货课程
沪深300指数是国内众多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广泛采用的业绩基准,也被海外配置型资金所密切跟踪。与美股市场的标普500指数类似,这个覆盖A股市场自由流通市值最大的300家上市公司(合计占比达60%)的市值权重指数,其实已经给投资人指明了流动性持续汇集的方向和变化。
忽略2007-2008这波最早期的泡沫快速积聚又疾速破灭的蓝筹股极端行情,沪深300指数的表现基本上中规中矩地反映了大市值A股的整体变化情况,即呈现螺旋式震荡盘升的格局。
从市盈率指标来看,2013年底,当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的整体TTM市盈率降至一位数时,估值洼地显现后的均值回归行情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随后两年里该指数上涨了60%;同样的情形在2018年底再次出现,其后一年的指数涨幅高达30%。
从成交金额指标来看,2015年沪深300指数的成交金额达到自由流通市值的9.6倍,与之前之后年度的2.3~3.3倍的正常情况迥然不同,是市场泡沫极大存在的充分证据。
如果与流通市值作对比(因为缺乏2011年之前的自由流通市值准确数据),2015年度的成交金额达到流通市值的4.5倍,与2008年市场泡沫破裂时的情形也如出一辙。
2019年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变化: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的整体股息率较上年度下降了90%,而MRQ市净率却较上年度上升25%。
与2007年市场估值发生整体泡沫化不同,去年的变化可能反映出有更多的成长股(相对于价值股它们的分红率更低而市净率更高)股价大涨,以至自由流通市值进入了全市场前300名序列,从而改变了沪深300指数的股息率和市净率均值水平。
这个变化其实是在最近三年里逐渐发生的。如果将沪深300指数成分股按GICS一级分类进行归总(考察近三年的一季度末自由流通市值权重占比),那么权重占比上升最快的类别是日常消费品、医疗保健、信息技术,它们的自由流通市值增量分别达到9812亿、5473亿、6037亿。
这与我们能明显感受到的消费、医疗、TMT等偏于成长股的结构性行情相当吻合。
当然,也正因为市场一致性太强,交易行为可能过于拥挤,而板块估值普遍处于一个不十分便宜的水平,这些资产类别短期内发生均值回归的概率也在增加。
与此同时,由于沪深300指数的整体自由流通市值水平是持续上升的(从2017年一季度末的96,303亿增至2020年一季度末的124,431亿),金融、非日常生活消费品、原材料等类别的市值权重相对占比虽然略有下降,但它们的自由流通市值规模近三年仍分别有5585亿、2032亿、1384亿的增加,在相对估值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展现了一定的防守性价值。
长期稳定地战胜市场是极不容易的,既要顺应流动性的总体趋势,又要能逆势捕捉合理风险水平下的结构性机会。
先为不可胜,方可胜;善守者,方能守正出奇。
投资A股,应该从深入观察理解沪深300这个大市值权重指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