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外汇占款期货入门
㈠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趋势
2010年11月19日央行发布,自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预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月内央行第二次上调,今朝存款预备金率已经处于历史最高位。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暗示,中国将继续连连系理的行动性供给和银行系统行动性,慎密亲密关注物价走势,矫捷运用传统货泉政策,同时,考虑引进新的政策工具。
加息10天之后,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2月18日宣布,从2月24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自去年以来央行第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年内第二次上调,这距离上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仅仅36天。1月底,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达71.23万亿,以此计算,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大致锁定商业银行资金逾3500亿元。
在近日出炉的10月各项宏观经济指标中,除了超预期的CPI和PPI,M2(广义货币供给量)和新增贷款均创下新高。通胀的高企和行动性的泛滥势头配合榨取着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抉择信念。
当前形势下,央行调控的标的目标会是什么?一些机构、学者和官员觉得,经由过程加息的可能性不大。“央行对加息手段的利用很是稳重,因为加息会损害实体经济,对于通胀的手段也不太适合。”北京市平谷区金融办主任刘腾说。
传统的货币政策手段仍然是央行首选,胡晓炼暗示,“上调存款预备金率是央行在治理行动性方面所采纳的法子,也剖明中国会继续连连系理的行动性供给和银行系统行动性。此后我们还将慎密亲密关注物价的走势,继续有用矫捷运用传统的货泉政策。”例如,为增强公开市场对冲力度,央行常规的公开市场独霸几回。央行10月21日上调了3月期央票利率20.22基点,1年期、3年期央票利率随后也上调20基点摆布。
此外,经济学家成思危在第六届中国证券市场年会上指出,外汇占款成为M2高企的首要推手。据悉,10月外汇贷款增添59亿美元,当月外汇存款增添33亿美元。截至10月末,外汇贷存比为184%,依旧处于高位。在外汇大量流进情况下,央行不得不回笼大量货币,经由过程对冲来节制过多的货币。 再度加息
央行决定年内第四次统一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0月份中国近三年来的首度加息,就是伴随着央行要求六大商业银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来。另外,央行在10月9日的公开市场操作中,提高了一年期央票的收益率。基于以上种种举措,市场猜测,今日公布的CPI增幅可能超过4%,央行也将在年内再度加息。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10月份CPI增幅可能向上冲破4%到4.2%,这样一来,年内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就很大。”
上海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正彦则预测,除10月CPI持续上涨,11月、12月CPI增幅也将维持在3%以上。在他看来,央行可能在12月再次加息,而不是11月。“全年CPI破3%已无悬念,不过,决策层对于加息与否仍需进一步观察:一方面观察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程度;另一方面观察国际经济的走势。”
但渣打银行指出,未来决策当局面临的一个风险是,如果未来6个月经济迅速放缓,加息作为一种调控资产价格的政策工具可能被认为力度过大。
不过渣打银行也认同第四季度央行再次加息的说法。
“未来几个月经济可能逐步放缓,但这不足以影响到当局将抑制房产泡沫作为首要任务的方针。货币决策部门已将利率政策与房地产问题战略性地挂钩,而决策当局将会以提高利率和出台更多房地产调控措施来抑制房地产价格的涨势。”
无论是通胀的不断高涨,还是房地产调控的需要,都在预示着加息的必要,然而一旦再度加息,人民币与美元之间利差的进一步扩大将加剧已日显严峻的热钱流入态势。
“防通胀和防热钱,是中国当局面临的两难。一旦无法有效阻挡热钱流入,在中国大肆炒作农产品等商品,将进一步加剧国内通胀。”潘正彦指出。
不过,鲁政委认为,中美利差的扩大并非热钱流入的主因,“今年以来,中美利差一直是稳定的,但4-6月国际资本是流出的,外汇占款从此前的2000多亿元一直下降到1100亿元;而7-9月份外汇占款则逐月增加,从1700亿元迅速增加到接近3000亿元。在前后的反差之间,惟一发生变化的是6月19日人民币汇改重启。它点燃了市场的升值预期,造成国际资本流入速度加快。因此,国际热钱流入的主要动力,是升值预期而非加息。”
鲁政委认为,如果加息后,人民币升值速度有所放缓,即加息带来的升值预期弱化,反倒有助于抑制热钱的流入。渣打银行表示,在美联储推出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的形势下,且明年可能还会推出更多宽松政策的预期下,中国央行愿意加息的幅度有限。“不过,在担忧更多热钱流入前,央行还有75个基点的加息空间。”渣打进一步预测,明年上半年央行仍会有两次加息举动,分别在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第5次上调存准率
调整介绍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靴子如期而至。央行2010年11月10日晚间宣布,自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年内第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预计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计冻结资金超过3000亿元。
调整影响
此次调整,央行不再对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实施优惠政策。调整完成后,加上今年10月份对6家银行采取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措施,工、农、中、建四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18%,创造了新的存款准备金率历史纪录,但该比例到12月15日期满。而其他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与历史纪录持平。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5.5%,个别银行达到16%。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4%。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
从2011年1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2011年2月24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2011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2011年4月21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2011年5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达21.5%。
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达21%。
从2012年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达20.5%。
央行宣布,从2012年5月18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2012年以来央行第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距离2月24日今年第一次正式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近三个月。
6月14日下午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达21.5%。申银万国首席经济学家李慧勇对新浪财经表示,存款准备金上调的空间不是很大了,预计今年下半年还会上调两到三次,可能会止于22.5%。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增速比4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9%,增速比4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财经评论员叶檀认为,这已经给决策层提供了经济滞涨的预警信号。
2011年上半年,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基本上维持着每月调整一次,每次调整0.5个百分点的频率。李慧勇认为,在经过将近一年的密集的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的上调空间不是很大,上调频率将会有所下降。
存款准备金率5月18日起上调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连续第11次,也是今年(2011)年内第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5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在过去一季度里先后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这也是央行自去年以来准备金率的第十一次上调。此次上调之后,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21%的历史高位。据估算,此举将一次性冻结银行资金近3700亿元。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认为,存款准备金仍有很大的上调空间。此前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存在绝对上限。
专家指出,在3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攀升至近年新高的大背景下,通过回收流动性进而调控不断走高的物价指数,也是央行继续提升存款准备金率的重要原因。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3月份CPI同比涨幅达到5.4%,创出32个月来新高,凸显当前中国通胀压力仍在不断凝聚。
据港媒报道,央行2011年4月11日发布通知,将对中国银行(行情,资讯,评论)、工商银行(行情,资讯,评论)、建设银行(行情,资讯,评论)、农业银行(行情,资讯,评论)这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招商银行(行情,资讯,评论)、民生银行(行情,资讯,评论)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各家均上调0.5%。据初步估算,预计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或冻结资金1680亿元左右。
目前,央行已经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再加上5月12日的调整,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1%。
中国人民银行30日宣布,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调整后,中国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将分别执行21.0%和17.5%的存款准备金率。
这是近3年来,中国存款准备金率首次走出“上调”区间。
中国上一次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在2008年12月25日。此后,中国货币政策在2010年由“宽松”走向“稳健”,央行在2010年和2011年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中仅2011年就密集地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从2012年5月18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调整为2012年内第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来自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的分析认为,此前中国已有20多家农村合作银行恢复执行正常的存款准备金率,这已释放出一定政策信号,即中国央行将采取行动,缓解当前货币市场资金偏紧的状况。
主要原因
央行此次上调部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或许与9月新增贷款有关。消息人士称,「9月新增信贷可能在6500亿-7000亿元人民币左右,虽然月末被压下来点,但还是比央行预期的目标要高。」对于这则消息,央行未作公开表态。
但是也有分析师认为,此举是和新增外汇占款连续回升有关。
市场反应
无碍流动性
在股市上,昨日银行股全线上涨。涨幅最大的是深发展A,涨4.76%,涨幅最少的是农业银行,涨1.12%。有分析指,从短线而言,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于金融、地产的利空很大部分上将会在资源类个股维持强势的境遇下逐渐得到消化。
据业内人士测算,本次准备金率临时调整后,所冻结资金规模将在1800亿至1900亿元之间。但是,这并不会影响目前的流动性。
本周公开市场将迎来四季度最大单周到期释放资金量,解禁规模高达到2950亿元,占到本月到期量的一半以上。因此,即使央行在本周通过采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冻结1900亿元流动性,本周公开市场还是「富余」出1000亿元资金。
资金情况
11日,中国货币市场指标利率———7天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较上一交易日小幅上涨6.5BP至1.955%。
上海一银行间市场交易员表示,节后资金回流银行至资金利率下跌。未来银行间市场资金面情况受信贷控制仍将处于偏宽松状态,10月银行间资金面料将宽松。
措施看法
周一两市总成交金额一举超过4300 亿元,较前一交易日成交水平相比增幅近50%,创出了今年以来成交量最高水平。周一央行上调工行、中行等6 家银行存款准备金率0.5 个百分点,意味着短线指数存在展开技术性调整行情的可能性。中金分析称,股指短线存在技术性调整的可能性,但阶段性上涨趋势不变,建议继续投资重点不受中国宏观政策面打压的周期性股票。
该行表示,就总体趋势而言,股指阶段性上涨格局不会改变,建议逢短线股指振荡过程中,继续增持不受宏观政策面打压的具备高贝塔特征的周期性股票,即继续看好有色金属板块、煤炭板块、保险板块、券商板块、农业板块、石油化工板块、交运服务板块、汽车板块等品种。
该行预计,即将公布的今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有望再度超出市场预期,上市公司三季报信息披露工作即将于本周正式拉开序幕等因素,都将有望对当前股指上涨行情构成正面刺激作用。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殷剑峰认为,央行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在逐渐消除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货币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终究是个货币现象。而在我国现阶段,物价上涨的背后确实具有比较明显的货币因素。
根据殷剑峰的观察,近年来,我国物价走势与货币供应量增减之间,存在着相当直接的关联,往往在货币供应出现快速增长后,物价走势亦会跟着抬头向上,其间二者走势的时滞大约在半年至一年间。
今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的调升节奏历史罕见。
对于货币工具今后的使用情况,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博鳌表示,消除通胀走高的货币因素是当前货币环境适当收紧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存款准备金率已位于历史高位,但上调没有上限要求,当前货币政策已从适度宽松转为稳健,即货币政策要适当收紧,这个趋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短期中观面潜在催化剂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周一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创下汇改以来新高6.6732,这可能对民航运输板块等人民币升值受益品种短期走势形成正面刺激。
(2)11 日宝钢股份(600019)出台了11 月钢材价格政策,其中热轧、冷轧、宽厚板、电镀锌、镀铝锌等大部分钢材品种维持原价,但部分品种上涨100-200 元/吨,对钢铁板块短期走势构成潜在利好。
(3)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前表示,进一步规范、引导借壳上市活动。要统筹协调退市机制和ST 制度改革,在产权清晰、治理规范、业务独立、诚信良好、经营稳
定和持续经营记录等方面执行IPO趋同标准,要求拟借壳资产(业务)持续两年盈利,这可能对绩差重组类公司股票走势带来压力。
(4)工信部11 日公布了《轮胎产业政策》。与此前公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政策》大幅提高了轮胎产业的进入门槛,同时要求到2015 年,乘用车胎子午化率达到100%,有利行业集中度提升与产品结构调整,对轮胎板块走势有望构成正面刺激。 2012年7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作调整,金融机构要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各项住房信贷政策,继续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此次为央行年内第二次降息。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2年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央行年内首次降息举措。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4年4月25日起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据媒体报道,务会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第49次常议精神,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4年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不含2014年4月25日已下调过准备金率的机构)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9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同时,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能力,额外降低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额外下调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准备金率3个百分点,鼓励其发挥好扩大消费的作用。
表格统计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2011年5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上调后,我国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分别高达21%和17.5%的历史高位。
以下为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 次数 时间 调整前 调整后 调整幅度
(单位:百分点) 45 2012年5月18日 (大型金融机构)20.5%
(中小型金融机构)17% 20% -0.5 16.5% 44 2012年2月24日 (大型金融机构)21.0%
(中小型金融机构)17.5% 20.50% -0.5 17.00% -0.5 43 2011年12月5日 (大型金融机构)21.50%
(中小型金融机构)18.00% 21.00% -0.5 17.50% -0.5 42 2011年6月20日 (大型金融机构)21.00%
(中小型金融机构)17.50% 21.5% 0.5 18.0% 0.5 41 2011年5月18日 (大型金融机构)20.50%
(中小型金融机构)17.0% 21.00% 0.5 17.50% 0.5 40 2011年4月21日 (大型金融机构)20%
(中小型金融机构)16.50% 20.50% 0.5 17.00% 0.5 39 2011年3月25日 (大型金融机构)19.50%
(中小型金融机构)16% 20.00% 0.5 16.50% 0.5 38 2011年2月24日 (大型金融机构)19.00%
(中小型金融机构)15.50% 19.50% 0.5 16.00% 0.5 37 2011年1月20日 (大型金融机构)18.50%
(中小型金融机构)15.00% 19.00% 0.5 15.50% 0.5 36 2010年12月20日 (大型金融机构)18.00%
(中小金融机构)14.50% 18.50% 0.5 15.00% 0.5 35 2010年11月29日 (大型金融机构)17.50%
(中小型金融机构)14.00% 18.00% 0.5 14.50% 0.5 34 2010年11月16日 (大型金融机构)17.00%
(中小型金融机构)13.50% 17.50% 0.5 14.00% 0.5 33 2010年5月10日 (大型金融机构)16.50%
(中小型金融机构)13.50% 17.00% 0.5 不调整 - 32 2010年2月25日 (大型金融机构)16.00%
(中小型金融机构)13.50% 16.50% 0.5 不调整 - 31 2010年1月18日 (大型金融机构)15.50%
(中小型金融机构)13.50% 16.00% 0.5 不调整 - 30 2008年12月25日 (大型金融机构)16.00%
(中小型金融机构)14.00% 15.50% -0.5 13.50% -0.5 29 2008年12月5日 (大型金融机构)17.00%
(中小型金融机构)16.00% 16.00% -1 14.00% -2 28 2008年10月15日 (大型金融机构)17.50%
(中小型金融机构)16.50% 17.00% -0.5 16.00% -0.5 27 2008年9月25日 (大型金融机构)17.50%
(中小型金融机构)17.50% 17.50% - 16.50% -1 26 2008年6月7日 16.50% 17.50% 1 25 2008年5月20日 16% 16.50% 0.5 24 2008年4月25日 15.50% 16% 0.5 23 2008年3月18日 15% 15.50% 0.5 22 2008年1月25日 14.50% 15% 0.5 21 2007年12月25日 13.50% 14.50% 1 20 2007年11月26日 13% 13.50% 0.5 19 2007年10月25日 12.50% 13% 0.5 18 2007年9月25日 12% 12.50% 0.5 17 2007年8月15日 11.50% 12% 0.5 16 2007年6月5日 11% 11.50% 0.5 15 2007年5月15日 10.50% 11% 0.5 14 2007年4月16日 10% 10.50% 0.5 13 2007年2月25日 9.50% 10% 0.5 12 2007年1月15日 9% 9.50% 0.5 11 2006年11月15日 8.50% 9% 0.5 10 2006年8月15日 8% 8.50% 0.5 9 2006年7月5日 7.50% 8% 0.5 8 2004年4月25日 7% 7.50% 0.5 7 2003年9月21日 6% 7% 1 6 1999年11月21日 8% 6% -2 5 1998年3月21日 13% 8% -5 4 1988年9月 12% 13% 1 3 1987年 10% 12% 2 2 1985年 ① - - 1 1984年 ② - - 注:①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②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㈡ 今天央行为什么又降准了有人呢说是为了对冲资本外流,这是什么意思.
2月4日下午央行时隔32个月后再次宣布降准: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市场预计,此次降准可释放资金6000亿-9000亿元。
此次降准的目的并不是货币宽松。央行此前多次表明过维持“稳奖货币政策的观点,并释放出无意大幅放宽货币政策的信号。此次降准主要为了应对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资本外流。国家外管局2月3日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四季度,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超过900亿美元,创下1998年以来的新高,意味着中国已出现资本外流。
二是外汇占款下降。央行数据显示,2014年末,我国外汇占款新增6411亿元,比2013年少增了2万多亿元,是历史次低水平。众所周知,投放基歹币(基歹币属于央行对金融和实体经济部门的负债)有两个主要渠道,外汇占款和人民币贷款。当外汇占款大量收缩,使得央行不需要再通过回收外汇来投放流动性,所以存款准备金率会下降。
三是经济增长乏力。我国官方1月份PMI和汇丰中国PMI分别为49.8和51.8,分别创28个月和6个月新低。这意味中国经济放缓加剧,有必要放宽货币政策以对冲经济下滑。
当然,央行降准向市场释放大量资金,对股市会形成某种利好。但是股市的运行非常复杂,受许多因素影响,降准有时对股市不一定有很大力度的积极刺激作用,有时股市还不把降准这个信号认为是一个有效促进行情上升的因素。
对比一下历史数据也能发现,降准和股市总体上没有必然关系。以最近三次降准为例,次日的股市表现有涨有跌。在2011年11月30日宣布降准之后的第二个交易日,上证指数大涨2.29%,深证成指大涨2.32%;2012年2月18日宣布降准之后的第二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上涨0.27%,深证成指微涨0.01%;2012年5月12日宣布降准之后的第二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下跌0.6%,深证成指下跌1.16%。
所以,降准没有拉升股市一点都不用奇怪。何况从监管层来说,可能也不愿意看到货币政策刺激到A股,因为昨日央行刚降准,证监会就选在今日进行第二批券商两融检查,这不能说是巧合吧。
以上就是对此次央行降准的解读,降准确实可以向市场注入资金,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对冲外资撤离带来你的不利影响,不过专家认为此次降准主要是以上的三个原因,仅供参考,毕竟政府不是什么人都能猜得透的。
㈢ 中国经济需要"降准"来刺激吗
要不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可谓仁智互见。
主张“降准”者理由有二:一是2月新增外汇占款1282.46亿元,不仅较1月4373.66亿元大幅减少3091亿元,也创下去年9月以来新低。特别是,自3月17日人民币(6.2057, -0.0012, -0.02%)汇率波幅由1%扩大至2%后,人民币即期汇率盘中双向波动加剧,且贬值预期加大。有人担心,人民币持续贬值,会导致热钱流入动力减弱,外汇占款增长放缓。“如果某一个月,或者一两个月出现外汇占款负增长,央行[微博]就必须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有观点认为。
二是1~2月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势头显著放缓。表现为,中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去年12月的9.7%下降至今年1~2月的8.6%,为5年来最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速从去年12月的13.6%下降至1~2月的11.8%,为近10年来最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从去年的19.6%下降至1~2月的17.9%,为近12年来最低;1~2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累计824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比去年同期低1个百分点。最新公布的汇丰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预览数据更是跌至48.1%,创8个月新低。经济数据不给力,让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必须采取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继续放水,似乎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反对“降准”者的理由也很充分:过去几年的经验反复证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效果不可持续且越来越短。比如,2012年春开始的政策放松,只支持了大约为期一年的经济反弹,之后在2013年春开始经济显著放慢。而2013年夏季开始的政策放松,则只支撑了为期不到半年的经济反弹。不仅如此,降准和信贷扩张难以刺激经济,反倒会使结构性失衡进一步恶化,甚至使资产价格泡沫继续膨胀。
出现截然相反的观点并不奇怪。每当中国经济增速放缓、CPI下降,便有经济学家开出“降准”药方。去年如此,今年也不例外。
其实,要不要“降准”,首先得看银行体系流动性紧不紧,其次看“降准”有没有用,有多大用。
就前者而言,当前“我国货币市场利率保持波动下行行情,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较为适度”。在公开市场上,此前7周,央行在公开市场分别净回笼资金480亿元、400亿元、700亿元、1600亿元、1080亿元、4500亿元和980亿元,回笼力度总体温和,银行间市场各期限利率总体低位运行,月末利率虽略有上扬,但银行体系流动性未因人民币汇率波动出现异常。即便个别银行出现资金紧张,那也是单个银行流动性结构出了问题,并非银行体系总体流动性紧张所致。维持银行体系流动性“适度”,有助于“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
就后者而言,“降准”(比如0.5个百分点)虽可释放5150亿元货币(以1月份各项存款103万亿元计算),但释放出来的流动性(按照货币乘数5倍计算,理论上市场流动性将派生放大25750亿元),流向哪里是个问题。目前,实体经济低迷,资金需求并不旺盛,喊缺钱的要么是资金密集型的房企,要么是需要借新还旧、依赖信贷苟活的产能过剩企业,要么是地方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如果“降准”释放的流动性,最终流向了这些地方,结果无非是,房价继续上涨,产能继续过剩,地方政府负债率继续攀升。这不仅不利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也会加剧中国经济运行风险。
从目前货币当局的态度看,货币当局一方面继续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通过14天和28天正回购操作,适度提升对冲力度、更深层次锁定流动性;另一方面正式在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类别下创设支小再贷款,专门用于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同时下达全国支小再贷款额度共500亿元。这种货币政策操作组合,透露出什么信息?
不妨回顾一下2013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这样一段表述:“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在金融创新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流动性闸门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更加重要,要合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等多种工具组合,管理和调节好银行体系流动性,稳定预期,促进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在这里,央行虽明确列示了“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三种货币政策工具,但为了更好地发挥“流动性闸门的调控和引导作用”,央行用的最频繁的依然是更具灵活性、精准性的公开市场操作,同时辅之以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唯独“存款准备金率”工具没有动用。
为什么不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
一方面,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将会使市场误判为货币政策开始松动的信号,这不仅不符合“流动性闸门的调控和引导”目标,也不符合政府工作报告所确定的“货币政策要保持适度松紧,促进社会总供给基本平衡,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的政策取向。
另一方面,与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相比,货币当局目前看来更倾向于“寓改革于调控之中”。从今年1月20日央行在北京、江苏、山东、广东、河北、山西、浙江、吉林、河南、深圳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试点,由当地央行分支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中小金融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到3月21日,央行在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类别下创设支小再贷款,央行一直高度重视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的结合,通过调控与改革双结合,使流动性得到更精准投放,使货币政策操作手段更丰富,使宏观调控效果更显著,使货币金融环境更稳定。
目前,中国经济对投资和债务的依赖还在上升,经济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值得关注。在此背景下,继续“降准”,将会延缓金融机构和企业去杠杆进程,影响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为此,有必要继续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政策取向。而要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政策取向,就必须更多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常备借贷便利等工具组合,加强预期引导,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防风险,继续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㈣ 中国人民银行为应付外汇占款采取了什么措施
1、5月新增外汇占款可能在-800至500亿元之间。人民币升值预期、香港利差以及基于中间价和即期汇率的招商外汇供求强弱指标持续下行,结合新兴国家资本市场持续出现资金流出,显示5月外汇占款持续走弱的可能性偏大。目前欧债问题处于胶着状态,我们认为希腊短期内无序退出欧元区的可能性较小,但西班牙金融系统的风险无疑加重了投资者的忧虑,风险偏好降低,资金回流自救或者寻求安全边际更高的资产。未来外汇占款的走势仍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如果新增外汇占款持续低于正常水平,央行在7月末至8月再次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大。
2、我们对近期降息的预期持保留态度。毫无疑问,稳增长已成为目前政策取向的主要考量因素,预计政策将进一步呈现更为宽松的一面,预调微调将更偏向实际经济、稳定经济增长。但这并不简单意味着降息,我们对目前降息持保留态度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基准利率关注一年以上的中期通胀水平,在通胀上升期加息的速度慢,幅度低;同样在没有外部冲击的条件下,通胀稳步回落期,降息也慢。二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减息作为货币政策的“核武器”,要为欧债问题进一步恶化做预案。鉴此,我们认为减息最可能在两个情景下发生,一是,近期希腊无序退出欧元区或西班牙银行出现倒闭造成欧洲银行体系动荡;二是,7月末至8月初,国内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经济形势仍未好转,降息一次以刺激经济。
考虑兼顾稳增长和管理通胀预期,不对称加息的可能性大
㈤ 商业银行为什么要购买外汇
第一,恕我直言,你的问题本身就缺乏常识~购买外汇本身就是一种正常业务,比如你去日本tokyo热去逛一圈,你拿RMB人家理你吗?必须兑换成日元,也就是购入美元,再用美元购入日元(美元是国际结算货币);第二、你想问的应该是为什么银行外汇购买额近两年逐渐降低。因为,近两年的全球经济主要围绕通胀和欧债危机展开,通胀主要是美国印钞机制造了多余的美元,(为了刺激07年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不振),07年国内也印了很多RMB,传说的拉动内需。于是,一轮全球通胀的经济形势展开了,为了抵御通胀,就要节制RMB的流通(常识),于是去年央行一次次加息,一次次上调准备金基点。于是,银行没钱放贷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出现温州跑路潮,到了今年,通胀基本抑制,于是就要释放RMB。 那么,怎么释放RMB?下调准备金基点,减少外汇购买量就相当于增加了人民币购买量,这样国内的RMB自然就多了。但是,国家政策压制房价,所以这部分释放的RMB估计不会被拿去炒房,国家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为中小企业融资,股市也会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支撑,可能不暴涨,但是跌不下去了。 建议你多关心国际新闻才能更好的把握国内经济动向~打了这么多字~就选个答案吧
㈥ 为什么外汇占款超过了基础货币发行量
一般情况下,只有当中央银行收购外汇形成外汇占款时,才成为基础货币投放增加的动力。我国境内的基础货币在近年主要由外汇占款所组成。那么为什么有时外汇占款却多于我国的基础货币的总和呢?这似乎是十分矛盾的。这是由于基础货币从不同的渠道流出国门所造成。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一些外汇占款。而这些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不论是否已经流出国门,它已经被计算在外汇占款里了,就是各商业银行,人民银行在多年累积收购外汇及结汇运作时已经计算在外汇占款里了。即:
外汇占款=(外汇储备)X(结汇时汇率)
而国内基础货币总量却没有包括流向国外的外汇占款。因此就出现了:
外汇占款 > 国内基础货币总量 的情形。而这也必然导致有的年度:
外汇储备增发的广义货币余额 > 中国M2余额
从而我们也意识到央行或许多印了一些基础货币,但央行也确实试图把多印的基础货币推出国外,而且已经基本达到目的。因此,这一成功之处就表现在:
外汇占款 ≈ 国内基础货币总量 (近似等于)
这导致了一些新结论的出现:
结论1:
如果用<=>表示符号任一端可以大于或等于另一端的话,就有:
我国M2余额 <=> 外汇储备增发的广义货币余额 (M)
注:(M)式也可以表示为:
我国M2余额 <=> 外汇占款产生的M2余额 (M)
附注:央行印出的基础货币当然包括已流入到海外的基础货币。因此央行就可能把过多的基础货币(多印的)赶到国外,也把少许的外汇占款导致的结汇后又回笼的基础货币赶出国门。(因此,使国内基础货币变少,直接导致国内M2余额的缩水)。但数年来逐渐流入的外汇储备增发的所有(注意:所有,也包括被赶出国门的)基础货币却全部计算在外汇占款里了。又考虑到热钱突然剧增导致基础货币剧增等因素。因此,就有出现(M)式的情形。具体例子可见本文最后的例注。
结论2: 外汇占款促成了中国的一切!
从最后附加的例子也可以看到外汇占款对M2的余额的贡献。并由上述分析,外汇占款产生的广义货币余额甚至高于中国M2余额。因此,是外汇占款几乎(如果不是全部的话)派生了中国M2余额。是外汇占款拉动了中国经济并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是外汇占款促成了中国的通货膨胀。是外汇占款改变了中国的一切·。一切的一切,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它 —— 外汇占款产生和创造的!
附注:两个例证:(2013年末及2014年3月末的例子)
例1:对(M)式2013年末的一个例子:(下面两例数据来自央行公布的数据}
2013年末,基础货币余额为27.1万亿元,而2013年末,外汇占款余额为26.4万亿元。
2013年末货币乘数为4.08,因此2013年末:
外汇占款产生的广义货币余项为:26.4万亿元X4.08=107.712万亿元
2013年末,M2余额110.65万亿元。因此2013年末:
我国M2余额(110万亿元) ≥ 外汇储备增发的广义货币余额(107万亿元)
即此时(M)式的<=> 成为 ≥ 。
下面则是式(M)式右端大于左端。
例2:对(M)式2014年3月末的例子:
2014年3月末我国货币乘数为4.22倍。2014年3月末的外汇占款293851.92亿元。因此:
2014年3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116.07万亿元
而外汇占款产生的广义货币余项为:29.38万亿元X4.22=123.98万亿元 即:
我国M2余额(116万亿元) ≤ 外汇储备增发的广义货币余额(124万亿元)
与2013年末不同的是,即出现(M)式右端大于左端情形。但数值都不是相差太多。
注:2014年第一季估计是人民币贬值导致的热钱涌入使外汇占款激增。
㈦ 外汇占款的影响
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依赖于适宜的政策中介目标和有效的政策工具与传导机制。当外汇占款达到一定规模时,现有的货币政策体系就可能出现一些问题:
1.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1994年以前,外汇占款需要投放一部分人民币资金,但这一部分资金在总量和增量中所占比重较低,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主要是控制国内信贷,即信贷规模。1994年以来,外汇占款所投放的人民币资金在总量和增量中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如果仍然采取信贷规模控制的办法,换句话说,继续维持现有的信贷规模,结果必然是货币供应的增长突破控制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信贷规模管理方式失灵,取而代之的是控制货币供应量。1996年我国中央银行正式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投放是否适度的观测指标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常做法。可以认为,外汇占款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国决策层更改了货币中介目标。
2.货币政策工具
传统的货币政策操作主要靠公开市场的操作、贴现率、法定准备金三大政策工具。中央银行根据经济的发展,灵活运用这些货币政策工具,保持了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八次降息,二次下降和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贷款规模控制,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入基础货币等等。当然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是通过银行的信贷体系来实现。但由于利率没有市场化,银行公司化变革尚未完成,信贷体系传导货币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1994年以来,外汇占款逐年增加,为了减少外汇占款对于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避免货币供给量大幅增加而带来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和实际汇率的升值,央行不得不采取措施冲销外汇储备的流入。即当外汇市场出现供求不平衡时,中央银行买入或卖出外汇,从而相应地投放或收回基础货币。1997年以前央行的对冲手段主要是收回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1997年后央行开始采用公开市场业务冲销外汇占款,并且事实上,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但作为公开市场业务主要工具的国债,中国国债的期限较长,品种不多,使公开市场业务缺乏载体,市场的交易量小,所以中央银行利用对冲手段维持合适的货币供应量的余地也越来越小。有数据为证,自2003年2月10日以来,为保持基础货币的平稳增长和货币市场利率的相对稳定,央行在公开市场连续进行了20次的正回购操作,回笼基础货币量总额达2140亿元。但随着操作次数的频繁,央行到去年底手持的大约2863亿元的国债面值,除去20次正回购占用部分,目前国债余额只为原来的四分之一,继续进行正回购操作的空间已经不大,回购的力度不断减弱。而3月末M2余额高达19.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国家外汇储备余额3160亿元,同比增长38.8%,货币供应量充足有余,资金回笼的任务仍然艰巨。为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继续回笼基础货币,对冲快速增长的外汇占款(为支持经济增长,2001年以来央行不断通过外汇占款方式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央行在2002年4月22日试点的基础上,开始正式发行央行票据,通过央行票据实施正回购的功能。可以认为,外汇占款的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
3.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
金融机构存贷比不断上升
我国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途径,一是再贷款,二是再贴现,三是财政借透支,四是外汇占款。改革开放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再贷款和财政借透支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但从1995年起,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是随着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颁布与实施,人民银行与财政的借透支关系中断,财政借透支已不是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二是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投放中的比重逐渐增加。1994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实现了双顺差。一般来说,国际收支顺差,本币必然产生升值趋势。但是为了维护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央行只好大量地买进美元。但是外汇储备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外汇占款的增加。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供应的重要渠道。 有数字证明,1994年以来外汇储备的连续大幅增加使基础货币投放对外汇占款的依赖性增强,1994年至1997年间,一半以上的基础货币是通过外汇占款的形式投放出去的。1998年外汇储备增幅的急速下降导致基础货币投放阻滞,1998年2月,出现了基础货币减少6亿元的现象。1998年5月26日,中央银行开始恢复于1997年停止的国债回购公开市场业务,政策调整的速度滞后了一个多季度。剔除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这一因素,1998年基础货币增加3323亿元,比1997年少增加482亿元,广义货币M2增长15.3%,增幅比1997年下降2个百分点。由于外汇占款的急剧减少导致的基础货币少增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通货紧缩。1999年开始,针对1998年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增长速度迅速下降的情况,中央银行加大了投放基础货币的力度,例如1999年外汇占款增加了1013亿元,而1998年外汇占款仅增加440亿元。(参见下表)2000年后外汇占款稳步增加。
表11994-2002年外汇占款变动表
外汇占款
资料来源:
1、戴相龙主编:《中国货币政策报告(1999)》,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2001年,第1期。
2、2001年、2002年数据来自人民银行2001年、2002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可以看出外汇占款已成为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之一。随着我国银行存款的增加,再贷款的作用逐步降低,同时外汇占款相对于其他一些货币投放方式的重要性也处于上升中,这些其他货币投放方式包括调整存款准备金、货币市场的公开市场运作等。其中存款准备金的调整由于不能经常性地运用,而国内债券市场的规模较小和发育程度较低等也削弱了公开市场运作的有效性。所以根据以上对若干货币投放渠道的分析可以认为,未来我国货币供给中外汇占款将继续充当主要角色。
4. 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缩短了货币扩张的时滞
由再贷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必须经由以下环节才能产生派生存款:再贷款 →商业银行对企业贷款→企业借款转为存款→创造派生存款。
在以上环节中,明显存在商业银行贷款决策时滞和企业借款时滞,这两种时滞的存在必然延缓基础货币转化为M1、M2的速度。但是,由结售汇产生的外汇占款几乎是一次性地立即转化为企业的人民币存款,因此这部分M0转化为M1、M2的时滞远低于由再贷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会导致M1、M2的迅速扩张,这样就可以一方面通过买入外汇而投放本币,从而扩张货币供给;另一方面买入外汇使得外汇汇率提高从而达到本币相对贬值,而增强本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进而促进本国出口增长,这样实际上达到了政策效果上的一举两得,这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央行的现行货币政策。
5.货币投向发生变化
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的投向具有单一性,在银行进行结汇时,货币的投放是这部分外汇收入的持有者,因此在地区上主要流向外汇供求顺差的地区,在行业上主要流向出口部门。而在经济生活中,这些出口外向型的企业资金远远比其他企业充裕。并且在外汇占款急剧上升的同时,央行会通过收缩再贷款等方式对冲,其他企业得到资金的可能性进一步下降,从而承担了部分的对冲成本。这样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生了改变,广大的非外向型企业仍然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外汇占款的增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外汇占款的增加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结售汇制度的存在,随着外汇占款的逐渐增加使得我国外向型企业较容易通过结汇获得充裕的人民币资金,从而这些企业的发展条件相对较为宽松,这对其生产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技术人员、劳动力更进一步向外向型企业转移。这是因为内向型企业由于资金不足,开工率低,对劳动力的需求日趋减少,大量技术人员下岗,而外向型企业由于资金相对比较充裕,仍有扩大生产的势态,这势必促进技术人员和劳动力向外向型企业流动。
其次是大量的原材料向外贸部门转移。外向型企业有较充裕的资金,可以在生产资料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为其及时低价的购买原材料与机器设备创造了良好的资金环境。较低的成木又加强了外向型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创造更高的利润.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使得外向型企业得到了更长足的发展.我国外向型部门主要是外商投资企业从事的加工贸易。而加工贸易的发展,一方面,造成我国贸易依存度过高,致使我国外贸出口缺乏持续增长的潜力;另一方面,冲击了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不利于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在加工贸易方面,外商投资企业完全掌握市场和销售渠道,严密控制关键技术,把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能力大多留在境外,而中方只参与简单的加工装配环节。
此外,还有些外商投资企业甚至将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我国生产,给我国的环境带来灾害性的后果.加工贸易以外商投资企业而非国有企业为经营主体的格局,造成我国原有的大工业基础和技术基础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也延滞了整个加工贸易的升级和国内配套程度的提高,从而延缓了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 1.适度刺激进口需求
增加社会供给中央银行应根据国际收支的变化动态,从及时调节外汇供求出发,建议国家适当降低关税,并在信贷、售汇规定方面进行倾斜和导向,通过有限度地刺激进口,增加国内短缺商品的供给,减少外汇占款对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压力,减少社会货币存量,平衡社会供求。
2. 合理确定外汇储备水平
目前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是导致中国外汇占款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应合理确定一个外汇储备水平,减轻外汇占款对货币供应的冲击。外汇储备水平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理论上讲,适量外汇储备应结合国家宏观经济状况、国际收支结构、货币政策与外汇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认为,外汇储备应保持支付三至四个月的进口用汇额和10%左右的外汇债务偿还量。据此认识,目前我国外汇储备总量已非不足,中央银行应进一步协调货币政策与外汇政策,调节经常项目的外汇收支,控制外汇储备的再增,并充分运用汇率杠杆、利率杠杆、外债统计监测系统、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体系等宏观监控手段,对进出口收付汇、外资外债流出入等涉及国家外汇收支变动的趋势进行长期分析,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水平。同时,中央银行应根据安全、流动、增值的原则,加强国家外汇储备的经营与管理,以免宝贵的外汇资源闲置。
3. 逐渐扩大持汇企业范围和持汇比例
在目前的情况下,尽管完全以自愿结汇取代强制结汇尚缺少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可以逐渐扩大持汇企业的范围和持汇比例还外汇于民间,从而使过度向中央银行倾斜的外汇分布结构逐渐趋向合理。更进一步地讲,作为一项政策建议,可以考虑将外汇账户中的留汇比例作为一项特殊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通过调节企业和银行外汇账户保有外汇的比例,来控制外汇储备的总量,从而调控外汇占款的比重,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效果。当外汇占款增长较快引起货币供给压力上升时,可以提高民间持汇比例。反之,当需要通过外汇占款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则可以减少民间持汇比例。通过此项改进,有利于将外汇占款调节发展成为平抑经济波动的货币政策工具。
4. 加强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调控能力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本币币值,以促进经济发展。在外汇占款较多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要在发行央行票据的基础上,创新外汇占款的对冲工具,同时注意与其他工具搭配使用。另外要改变中央银行成为外汇市场主要买方的格局,允许更多的金融机构和外资企业参与外汇市场,使外汇市场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高效率的运行机制。
㈧ 谁知道1994年到1999年我国外汇占款数据急!!!
我国1999年外汇储备达到1500多亿美元
1999年月度外汇储备数据
单位:亿美元
------------------------------
月 份 数 额
1 1450.90
2 1465.15
3 1466.25
4 1466.65
5 1467.45
6 1470.51
7 1487.37
8 1507.30
9 1515.11
10 1528.47
11 1537.70
12 1546.75
1994年外汇储备516亿美元
http://www.10588.com/bank/sj/2004-10-20/1721.html
月份每个月的都有
㈨ 将美元换成人民币,人民币从哪来将人民币换成美元,人民币到哪去外汇储备对应的财富在哪里
我来尝试回答一下,个人观点,供讨论。尽量通俗化,但不避免仍会有一些较为专业的词汇。
首先,不能以“借”来看待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的形成过程大致如你所说,企业生产产品卖到国外去,挣了外汇(美元、欧元、日元都行),拿到国内,兑换成人民币。相当于老百姓把自己手头的外汇“卖”给了央行,这个“买卖”交易完成,央行的外汇储备即形成,这个过程是“买卖“而不是”借贷“,央行给了你人民币,就不欠你什么了。外汇储备一旦形成就脱离了居民部门,成为政府部门的对外债权。
第二,人民币从哪里来?
这个问题涉及到货币的本质,不深说。简单讲,人民币是央行发行的,而它能够发行的基础就在于强制的国家权力使得大家都相信它发行的货币可以被普遍接受用于价值交换。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角度,货币发行是央行的负债,就是你说的“白条”,但这个“白条”大家都认可,有购买力、流通性强,具有“无限法偿性”,可以用来交换你需要的衣、食、住、行等。
居民将美元兑成人民币,对央行来说本身就是一个货币发行的过程,宏观经济中常说的“外汇占款”就是这个概念。外汇占款是不受央行控制的,其大幅增加往往也意味着货币投放的增加。例如,2009年上半年的外汇占款增加了9656.85亿元,也就是说与之对应的基础货币也投放了这么多。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这个过程最终表现为资产项下对“国外资产(外汇储备)”的增加以及负债项下“储备货币(金融性公司存款)”的增加,是资产负债表的扩张。
第三, 人民币到哪里去?
需要说明的是,与一般经济体先有资金来源(亦即自有资金或负债)业务、然后才会发生相应的资产业务迥然不同,中央银行在逻辑上是先有资产业务、然后才发生基础货币投放这一负债业务。也就是说,基础货币的投放是中央银行实施相应资产业务的结果。
于是,如同之前所说,居民将美元换成人民币,使得央行资产方的“外汇储备”扩大,其负债方的基础货币投放相应扩大。反之,将人民币换成美元,会使得央行资产方“外汇储备”减少,其负债方的基础货币投放相应便是一个缩减的过程。而基础的货币的缩减,会通过商业银行的货币乘数效应直接表现为整个社会货币规模的缩减。这个类似于你所说的“封存”,可以理解为冻结在央行体系中了,因此不再在社会体系中继续流通,只是这个效应可能会是一个倍数的放大过程(货币乘数效应)。
事实上,据最新数据,今年11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较10月下降279亿,继10月减少250亿后连续第二个月出现负增长。此次外汇占款持续减少更多的原因就是国内企业或居民在本外币配置行为上变化的结果。过去人民币持续升值使得企业和居民都愿意超配人民币,尽量降低外币资产的配置比例,甚至主动压缩正常的外汇留存,但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国内投资回报率下降的背景下,企业和居民都开始重新增持外币资产,实现本外币配置的再平衡。
这种情况已经对央行的货币政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明年如果央行还要保持较高的货币增速,就不得不利用其他手段,特别是放松贷款来对冲外汇占款下降的影响了。这也是目前各主要机构都预期明年货币政策会有所放松的主要论据之一。
第四, 关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提高准备金率是收缩流动性,也就是你说的“防止白条泛滥”的手段之一。
这里再次提到“货币乘数效应”。简单讲,央行发行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在基础货币的基础上缴存一定的比例在央行(即存款准备金),剩下的就可以放贷放出去。企业拿到银行放出的贷款,还是会存到银行,银行将存款的一定比例(存款准备金率)存在央行,剩下的再放贷放出去……如此周而复始,便使得基础货币以乘数效应开始流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减少银行用于放贷款的钱,从而收缩流动性,“防止白条泛滥”。
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而已,实际上,还有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监管、加减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等等多种手段来对流动性进行控制,或收或放,考验的是央行及监管当局的智慧和能力。
你的问题很短,但其实涉及的问题很多,尝试回答,希望能有所帮助。
㈩ 外汇占款减少了,为什么要“降准”
转自知乎
外汇占款数据过去一直是央行决定“降准”与否的重要参考标准,央行最近一次降准是在2016年3月1日,那个时候的2月份,外汇占款比1月份减少2278亿。随后央行自2016年3月1日起,宣布降准0.5个百分点。
所谓外汇占款指的是央行为购买外汇(主要是美元)而占用的钱。在我国的结售汇制度下,外贸企业在外海赚取的外汇需要兑换成人民币,央行间接从这些企业购买外汇而支付出去的人民币就是外汇占款(当然外汇占款还包括其他,但主要是来自企业)。
如此一来,央行获得了企业的外汇,外贸企业拥有了央行“印出”的人民币。我们假定为100亿人民币,由于这笔钱金额并不小,企业不可能以现金方式持有,绝大多数都会以活期或定期的方式存在X银行的存款账户里。
这时候100亿成了X银行的存款,当然X银行也不傻,自己不是活雷锋,他不可能平白无故地给你保管钱,而且还支付你利息,X银行会把这些钱拿去放贷,对它来说放贷的钱肯定是越多越好。但是央行现有规定,每存款100块最少需要有16.50块存到央行的账户里,其余的83.5块才能拿去放贷,在这当中,16.50块就是存款准备金,16.50÷100=16.5%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我们假定X银行拿去放贷的83.5亿全部给了A企业,我们再假定这部分钱又全部打到A企业在Y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里(按现有规定大部分钱是不能取出来的),成为了Y银行的存款,然后Y银行重复X银行的操作,在83.5亿中拿出16.5%的钱放到央行账户后,其余的69.75亿再次拿去放贷……。紧接着K银行、W银行、Z银行……又再一次重复X、Y银行的操作!
最终100亿人民币通过银行体系最多可以创造出的钱M2(可以理解为市场上所有的钱)是:
M2=100亿×(100÷16.5)=606亿
即原始的100亿是基础货币,派生出来的606亿是广义货币M2(现金+所有存款)。
解释了那么多,现在我们来解读上面那个新闻:
1、“6月份央行的外汇占款余额是21.5万亿人民币”也就是说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放出的基础货币是21.5万亿,21.5万亿通过银行体系最多派生出来的M2是:
M2=基础货币×(100÷存款准备金率)=21.5万亿×(100÷16.5)=130万亿
2、“6月份外汇占款减少343亿”,即基础货币少了343亿,派生出来的M2少了:
M2减少量=343亿×(100÷16.5)=2078亿
3、“外汇占款连续20个月下降”,也就是说通过外汇占款创造的基础货币已经连续20个月降低,通过“M2=基础货币×(100÷存款准备金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外汇占款(基础货币)减少将会导致M2降低,为了保持M2今年12%的速度增长(今年政府定下的目标),那么有什么办法?
央行可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导致(100÷存款准备金率)变大,最终避免了因为外汇占款减少导致的M2降低。
2001年以后,受益于中国加入WTO,中国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外贸企业从海外赚取了巨额利润,外汇占款快速增加,从2001年初的1.44万亿增加到2014年末的27.1万亿,导致基础货币随之快速增加。央行为了防止M2过高导致的流动性泛滥,不得不提高存款准备率,促使(100÷存款准备金率)变小,平衡M2。
于是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也由2007年的9.00%升高到了2015年的20.5%(而欧洲央行只有2%左右),那么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以前外汇占款增加了导致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而现在外汇占款减少了是不是该“降准”呢?
对于这个问题,观点如下:
1、现在不同于以前,国际层面上,2017年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几乎要见顶,美国从2015年到现在已经加息了4次,日本、欧洲也在酝酿退出宽松货币政策。中国为了防止钱流出,也开始收紧货币。而在国内“降准”一直被视为宽松货币的重要象征,如“降准”将会和目前总基调相违背,可行性不大。
2、按照监管层最新的定调,货币政策2016年底被定为“中性”,最新的表态定为“稳健”。所谓“稳健”最根本的是要控制M2的增长速度,未来M2具体的增长速度是多少,我们不知道。但是根据近期的信息,M2同比增速已经由原来的两位数(2009年接近30%),降低为最近2个月的个位数(6月份是9.4%)。
也就是说在M2同比降低的情况下,并不需要下调“M2=基础货币×(100÷存款准备金率)”公式中的“存款准备金率”以对冲基础货币(外汇占款)下降而导致的M2增速不足。
3、央行“印钞”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外汇占款,二是通过购买债券投放资金,从而达到“印钞”的目的。也就是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外汇占款减少了,央行还可以通过购买债券放出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