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化需机构发挥正面效应
随着A股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和运行模式日益成熟。但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新股破发、流动性分化等现象,让不少投资者一时有些错愕,而其中的机构还需扮演正面角色,给市场带来积极影响。
需要明确的是,A股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不会改变的。11月23日,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公开称,今年以来,证监会坚持市场化、法制化的方向,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畅通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接下来,要充分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逐步复制推广科创板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建立以机构投资者为参与主体的询价、定价、配售等机制,提高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
很明显,A股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完善服务实体经济融资的根本属性,而新股发行常态化以及注册制的推广,可以说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举措。
目前在市场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颇令市场关注的事,科创板股票上市不久即破发,就是近期热点。截至上周五,科创板已出现5只股票破发,最快的上市次日即破发,加上逼近发行价的股票,破发和接近破发的个股已近30%。
事实上,新股破发在成熟市场是一种正常现象。以港股市场为例,2019年上半年破发率为38.10%。而对比科创板开市之初个别首日涨幅最高达5倍的火爆,“冰火两重天”景象似乎来得有点快。这其中虽然有科创板上市公司扩容等因素的影响,与参与询价的机构对于部分个股定价过高,以及个人投资者的盲从,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众所周知,A股传统的IPO定价存在严格的行政管制,设置了23倍发行市盈率上限,这种人为制造的一、二级市场的差价,数年来一直让投资者零风险打新。但在科创板,新股发行价格、规模、节奏等采取全面市场化原则,询价、定价、配售等环节由证券、基金等七类专业机构投资者参与。而且,相关部门以摇号抽签方式抽取中长线资金对象中10%的账户,中签账户的管理人承诺中签账户获配股份锁定,持有期限为上市之日起6个月,如果被抽中锁定后,一旦个股出现破发就意味着负收益。
不过,即便是这样的制度设计,在科创板开板之初投资者疯狂参与的赚钱效应之下,机构投资者的报价水涨船高,毕竟谁也不想因为报价过低成为被剔除者,个人投资者则存在一定的盲从现象。但市场化制度下的价格发现功能,终究会起到应有的作用,一旦股票价格偏离公司价值和基本面,被抛弃是必然现象。这样的现象还可能导致另一极端的影响,即新股定价过高,频频破发,投资者不再参与,科创板的融资功能可能受到影响。
而早在科创板设立之前,监管层就一再强调中介机构的责任与重要性。今年4月证监会提出,科创板对中介机构落实责任、提高专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证券基金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因此,在新股市场化询价制度下,参与询价的机构投资者,应该秉承审慎原则,加强自律,不要抱着获得配售上市暴涨就跑的心理,应从长期投资的角度去定价。如此既对上市公司本身有利,有助于科创板平稳运行,也能对个人投资者起到正面引导作用。
同时,机构投资者也应加强自身投研能力,从目前科创板制度设计来看,企业估值定价挑战较大,原因是很多科创企业无形资产占比大,相应地对企业技术水平、研发能力、成长性、长期竞争力等评估难度高。
总体而言,在A股市场化不断推进之际,机构投资者理应摒弃“散户思维”和加强自身投研水平,发挥正面而积极的作用。